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专业配资门户官网,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!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,我们整理了2025新
统编版高中历史(必修)一电子课本,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,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。
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,请关注公众号“桃李科普”回复:“电子课本”
统编版高中历史(必修)电子课本在线阅读
展开剩余89%高中历史学习与备考:从基础梳理到解题突破指南高中历史涵盖中国古代史、中国近现代史、世界古代史、世界近现代史四大板块,核心考查 “时空观念、史料实证、历史解释、家国情怀” 四大核心素养。以下结合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与应试需求,从基础夯实、专题整合、解题技巧、备考策略四个维度,提供系统实用的学习方法,助力兼顾知识积累与成绩提升。
一、夯实基础:构建 “时空框架 + 史实体系”,避免碎片化记忆
高中历史最忌 “记零散知识点”,需以 “时间轴” 为骨架,以 “史实细节” 为血肉,建立清晰的时空逻辑,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定位到具体的历史阶段。
1. 按 “时间轴” 梳理核心阶段,明确时空定位
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,先划分 “大阶段”,再细化 “小事件”,避免混淆时间顺序。
(1)中国史核心时间轴(简化版)
大阶段时间范围核心特征与关键事件中国古代史先秦 - 1840 年政治:分封制→郡县制→行省制(中央集权逐步强化);经济:小农经济主导,唐宋商品经济繁荣;文化:儒家思想成为正统(汉武帝独尊儒术)、宋明理学、明清批判思想中国近代史1840 年 - 1949 年屈辱与抗争:鸦片战争→甲午中日战争→八国联军侵华(列强侵华);探索与革命:洋务运动→辛亥革命→新民主主义革命(中国共产党成立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)中国现代史1949 年至今过渡时期(1949-1956):三大改造;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(1956-1978);改革开放后(1978 至今)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
(2)世界史核心时间轴(简化版)
大阶段时间范围核心特征与关键事件世界古代史古希腊罗马 - 1500 年古希腊民主政治(雅典民主)、罗马法(《十二铜表法》《查士丁尼法典》);中世纪欧洲:封建制度、基督教统治世界近代史1500 年 - 1917 年资本主义兴起:新航路开辟→殖民扩张;思想解放:文艺复兴→宗教改革→启蒙运动;制度确立: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→美国独立战争→法国大革命;工业革命:第一次(蒸汽机)、第二次(电气)世界现代史1917 年至今两次世界大战(1914-1918 一战、1939-1945 二战);冷战(1947-1991);多极化趋势(1991 至今);全球化浪潮
操作建议:用 A3 纸手绘 “中外对比时间轴”,左侧中国史、右侧世界史,标注同一时期的中外关联事件(如 “1840 年鸦片战争” 对应 “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,急需市场”),培养 “中外关联” 思维。
2. 按 “模块” 细化史实,掌握 “要素记忆法”
每个历史事件或制度,按 “背景(原因)、经过(内容)、影响(评价)” 三要素梳理,避免记 “孤立事实”。以 “辛亥革命” 为例:
背景:经济(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)、政治(清政府统治腐朽,新政失败)、思想(三民主义传播)、组织(中国同盟会成立); 经过:武昌起义(1911.10)→各省独立→中华民国成立(1912.1)→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颁布→袁世凯篡权; 影响:积极(推翻帝制,建立共和,思想解放)、局限(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,革命果实被篡夺)。操作建议:每学一个事件,用 “三要素表格” 整理,重点标注 “高频考点”(如《临时约法》的 “主权在民” 原则、辛亥革命的 “思想解放作用”)。
二、专题整合:打破 “中外 / 古今” 界限,应对综合题
高考历史常以 “专题” 形式考查(如 “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”“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”),需打破教材章节限制,跨时空、跨模块整合知识点,形成 “专题知识网络”。
1. 高频专题示例:“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”
时期中央制度地方制度核心作用(中央集权强化表现)秦朝皇帝制、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废除分封制,首次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,奠定大一统基础汉朝中朝制度(削弱丞相权)郡国并行制→推恩令(解决王国问题)削弱地方割据势力,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三省六部制(分割相权)道、州、县相权一分为三,皇权加强;地方设节度使,后期导致藩镇割据宋朝二府三司制(进一步分相权)路、州、县,文官任地方官消除藩镇割据隐患,中央集权达到新高度,但导致 “积贫积弱”元朝中书省(相权反弹)行省制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,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(如西藏)明朝废除丞相,设内阁省、府、县彻底消除相权威胁,皇权空前强化清朝军机处(雍正设)省、府、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,中央集权高度集中
2. 专题整合技巧:“抓核心线索,找异同对比”
核心线索:每个专题都有一条 “主线”(如上述专题的主线是 “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、皇权与相权的斗争”),围绕主线串联史实; 异同对比:同一专题内对比不同时期的 “变化与不变”(如秦朝郡县制与元朝行省制,均为中央垂直管理地方,但行省制更灵活,适应疆域扩大需求),或对比中外同类事件(如中国辛亥革命与日本明治维新,均为资产阶级革命 / 改革,但结果不同,原因可从 “背景、领导阶级、群众基础” 分析)。三、解题突破:掌握 “选择题 + 主观题” 答题技巧,提升得分率
高中历史试卷分为客观题(选择题,48 分,12 题)和主观题(材料分析题、论述题,52 分),两类题型考查重点不同,需针对性突破。
(一)选择题:抓 “时空定位 + 材料关键词 + 选项排除”
选择题的核心是 “题干材料与选项的精准匹配”,避免 “脱离材料凭记忆答题”。
答题步骤:
第一步:时空定位,排除 “时间 / 空间不符” 选项题干中若有时间(如 “1919 年”“明朝中期”)或空间(如 “欧洲”“中国江南地区”)信息,先标注,直接排除不符合该时空的选项。例:题干 “1927 年,中国某事件……”,选项中 “五四运动(1919)”“新中国成立(1949)” 可直接排除。 第二步:抓材料关键词,明确 “材料主旨”材料中的 “主语”(如 “清政府”“资产阶级”)、“动词”(如 “颁布”“反对”“推动”)、“结论性语句”(如 “由此可见”“这反映了”)是关键,避免过度解读材料。例:材料 “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,采用机器生产,但技术依赖外国,产品仅供军队使用”,主旨是 “洋务运动的局限性(技术、用途)”,选项中 “洋务运动实现工业化”(夸大)、“洋务运动推动民用工业发展”(材料是军事工业,不符)可排除。 第三步:用 “史实准确性” 排除错误选项常见错误选项类型: 绝对化表述(如 “彻底解决”“完全实现”,历史事件多有局限性,此类选项大概率错); 因果倒置(如 “因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,所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”,实际是 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基础”); 偷换概念(如材料讲 “中央集权”,选项讲 “君主专制”,二者不同,需区分)。(二)主观题:按 “审题 - 读材料 - 联知识点 - 组织答案” 四步走
主观题(尤其是材料分析题)的核心是 “论从史出”,即 “答案从材料中提炼,结合教材知识点补充”,避免 “只抄材料” 或 “只背教材”。
以 “开放型材料分析题” 为例(高考高频题型):
题干示例:阅读材料,围绕 “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” 自拟论题,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。(要求:论题明确,史论结合,逻辑清晰)
答题步骤:
审题:明确 “主题范围(近代中国思想解放)”“答题要求(拟论题 + 阐述 + 史论结合)”; 读材料:若材料提及 “林则徐开眼看世界”“洋务派中体西用”“维新派君主立宪”“革命派民主共和”,可提炼材料核心:“近代中国思想解放逐步深入,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”; 联知识点:补充各阶段的具体史实(如林则徐《四洲志》、洋务派创办企业、康梁维新变法、辛亥革命《临时约法》、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); 组织答案: 论题: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经历 “器物 - 制度 - 思想” 的递进过程,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。 阐述:① 19 世纪 40-60 年代,林则徐、魏源等 “开眼看世界”,提出 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(器物层面),打破 “天朝上国” 迷梦,是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;② 19 世纪 60-90 年代,洋务派践行 “中体西用”,创办军事、民用工业,学习西方器物与技术,推动中国近代工业起步,但未触及制度层面;③ 19 世纪末 - 20 世纪初,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(制度层面),康梁发起维新变法;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(制度层面),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,推翻帝制,思想解放深入制度层面;④ 新文化运动(1915 年起)提倡民主科学,批判儒家思想,学习西方思想文化(思想层面),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,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基础。 结论:近代中国思想解放随民族危机加深而逐步深入,从学习西方表层器物到深层制度、思想,推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,体现了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精神。主观题答题技巧:专业配资门户官网
发布于:浙江省升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